【概述】
傳染性軟疣是由軟疣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皮疹多為直徑1~4mm的呈半球狀具蠟樣光澤的丘疹,頂端臍凹,能擠出乳酪狀軟疣小體,有自限性。軟疣病毒有四型,具傳染性,大都由I型所致,合并HIV感染時多由Ⅱ型引起。一般通過直接接觸、自體接種、性接觸、公共浴巾等傳播。免疫功能低下者及HIV感染者易患該病且皮損泛發。
【臨床表現】
通常感染兒童、性活躍成人及免疫抑制人群,但更多見于兒童。初起為粟米大小半球形丘疹,以后逐漸增至豌豆大,中心微凹或呈臍凹,表面有蠟樣光澤,可擠出白色乳酪樣物質,稱為軟疣小體,具特征性。早期丘疹質堅韌,后漸變軟,呈灰白色或珍珠色。損害數目不等,數個至數十個,陸續出現或成批出現。大多丘疹散在分布,有時數個簇集,但不融合。好發于軀干、四肢、面部、頸部、陰囊和肛門等處,有時也可發生于唇、舌、頰黏膜及眼瞼緣。一般無自覺癥狀,少數病人因輕微瘙癢而搔抓引起自體接種,多呈線狀分布。艾滋病患者該病發病率為10~30%,皮疹常發于面部(尤其額部、眼瞼部)及外生殖器部,數個到數十個,易融合成斑塊,可見巨大軟疣。當口腔及生殖器黏膜受累時預示艾滋病正處于進行期。
【組織病理】
表皮棘層高度增生而伸入真皮,致真皮乳頭間隔異常狹窄,表皮突被其劃分為多數密集的梨狀小葉。基底層上細胞內開始出現卵圓形嗜伊紅小體,也稱軟疣小體。隨細胞向表面推移軟疣小體逐漸增大,細胞核固縮,呈彎月狀,位于細胞邊緣,甚至完全消失。在顆粒層處軟疣小體自嗜酸性變成嗜堿性,角質層內可有很多嗜堿性軟疣小體。病變中央頂部變性細胞可脫落而形成火山口狀。
【診斷】
根據半球狀丘疹,頂部臍窩,蠟樣光澤,可擠出軟疣小體不難診斷。
【治療】
用小鑷子將軟疣小體夾住擠出或挑除,2%碘酒或石炭酸消毒并壓迫止血。特應性皮炎體質合并傳染性軟疣者避免外用腐蝕性化學藥物,同時短程應用抗生素。合并免疫抑制及HIV感染者應積極治療HIV,同時外用50%三氯醋酸或斑蝥素,也可應用冷凍療法。
【預防和病程】
防止搔抓,治療繼發感染,避免共用一條毛巾或搓澡巾。
南京優嘉病毒疣醫學研究所(www.sitodruk92.net)提醒:網站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臨床診療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