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頭瘤病毒是一類高度異質的雙鏈小分子DNA病毒,具有嚴格的種屬和組織特異性,主要感染人類和多種高等脊柱動物皮膚和黏膜組織,引起相應部位上皮組織的增生性病變,可分為引起良性增生病變的低危型以及與人類多種組織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高危型,根據核酸序列同源性,目前已發現100多種型別,有30多種可從受感染生殖道組織分離不同型別的HPV引起不同的疾病。
1、HPV分型與疾病
HPV1、2、3、4、7、10、26~29在正常或免疫缺損個體中引起良性疣;
HPV5、8、9、12、14、15、17、19~25、36、46~50在免疫缺損個體中引起扁平狀損傷;
HPV6、11、34、41~44、51~55引起生殖道或呼吸道黏膜非惡性濕疣,HPV6和11是90% 以上生殖器疣和喉乳頭瘤的致病因子,HPV11主要寄生于肛門黏膜,6型主要寄生于陰道、陰莖上皮,16、18主要寄生于宮頸。
根據與宮頸癌相關程度,將與宮頸癌相關程度較為清楚的HPV型歸為高危型HPV和疑似高危型HPV,與尖銳濕疣等良性疾病相關的HPV被歸入低危型HPV,一般認為低危型HPV的感染不會誘導宮頸癌的發生:
高危型HPV有15種(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
低危型有12種(6、11、40、42、43、44、54、61、70、72、81、candHPV89),3種中國人群常見疑似高危型HPV病毒類型(26、53、66),HPV16、18與宮頸癌的發生高度相關。
育齡婦女HPV感染率11.6% ,而且以高危型HPV感染為主,排序在前面5位的HPV型別依次是58,52,16,18,33。
2、HPV感染的相關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性行為為主要途徑,直接皮膚接觸是傳播的最有效途徑,不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會陰部的接觸是獲得HPV的主要條件,而性交不是必要的,性伴數多而不固定是宮頸HPV感染的高危因素,累計性伴數達6個或以上的女性宮頸HPV感染率是只有1個性伴者的4倍,性接觸的頻率也是宮頸HPV感染的危險因素。
年齡是宮頸HPV感染的相關因素,高峰年齡是18~25歲,隨年齡增加,機體對HPV抵抗力增強,宮頸HPV感染逐漸下降,首次性交年齡越小,宮頸HPV感染率越高。
避孕措施對宮頸HPV感染是否有保護作用存在爭議。
有人認為吸煙減少宮頸黏膜LANGER-HANS細胞,降低機體免疫力,誘導宮頸CIN形成,是宮頸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免疫力對宮頸HPV感染起重要作用。
經濟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可能通過高危性行為和衛生保健等因素增加HPV感染;HIV感染者宮頸HPV感染率高除與機體免疫狀態有關外,還與更多的引起HPV感染的危險行為有關;沙眼衣原體和單純皰疹病毒血清抗體陽性者的宮頸HPV感染率是陰性者的2倍。
細菌性陰道病和宮頸HPV感染也有相關性。
總之,性伴數是宮頸HPV感染的高危因素,首次性交年齡、種族、免疫狀態、其他性病及社會經濟地位均與宮頸HPV感染相關。吸煙、妊娠、口服避孕藥及陰莖套的應用等因素與宮頸HPV感染關系尚不肯定。
3、HPV感染的特點
HPV在年輕的性活躍人群中感染很普遍,可以同時感染多個型別HPV,既往感染過一種型別HPV的個人仍可能再次獲得同種型別的感染,但一種型別HPV的存在,可抑制另一種型別HPV的復制,因此通常一種型別與疾病有關,兩型或以上宮頸HPV感染率為2% ~27% ,有報道較多為10% ~20% 。
低危型與低度宮頸上皮內瘤變有關,高危型與高度宮頸上皮內瘤變有關,絕大多數的感染是一過性的,病毒感染的早期可能存在免疫逃逸,故沒有炎癥反應,多數無臨床癥狀,90% 以上特定型別HPV的清除在1~2年以內,宮頸HPV感染平均持續時間是8個月,24個月后只有9% 的婦女仍持續感染,說明宮頸HPV感染多為暫時性,其中絕大部分可以清除感染而無可見的臨床病變,持續HPV感染對于宮頸癌進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生殖器HPV感染的潛伏期變化極大,一般生殖器疣在感染3~6個月后顯現,也有研究表明潛伏期為數個月甚至幾十年。從HPV感染到釋放病毒約有3周,造成損傷的個體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產生有效的細胞免疫反應,HPV由被感染的復層鱗狀上皮的表層脫屑角化細胞釋放,HPV顆粒突破下生殖道表皮,進入表皮細胞的基底層,隨著基底層干細胞的子細胞分裂以及在垂直方向上的成熟化,病毒在基底層以上鱗狀細胞中復制,成熟的病毒在表面細胞分離時釋放到環境中,HPV感染至出現損傷之間可能數周到數月。
新發感染大多1~2年內會發生自愈,僅有少數的HPV感染會保持潛伏性,幾年或幾十年后會再激活。年輕人HPV感染多為自限性,多無癥狀,而持續性宮頸HPV感染多見于年齡較大者。
從HPV感染到宮頸上皮內瘤變再到宮頸癌的演變過程,從正常宮頸細胞向宮頸上皮內瘤變及宮頸癌的轉化是多因素參與、漸進發展的過程,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是宮頸細胞惡性轉化中的必要因素。
從HPV感染到宮頸浸潤癌大約為20年左右,說明除了HPV感染,宮頸癌的發病過程中還有許多未知因素。
4、致病機理
HPV具有嗜上皮性,因機械原因如上皮薄,生物性原因如宮頸上皮儲備細胞對HPV敏感等,生殖道致瘤性HPV往往感染宮頸的移行帶上皮,感染上皮細胞后,呈游離狀態存在于染色體外,不引起病變,良性病變或癌前病變,癌前病變則與病毒DNA整合入宿主染色體密切相關。HPV的DNA鏈在E1或E2的開放讀碼框斷裂,使HPV-DNA能夠整合入染色體脆弱區,E6、E7有促進和維持整合狀態的功能。
然而,病毒整合并非惡變絕對必要,一些癌被發現只含游離狀態的HPV-DNA或含有游離和整合狀態的混合,HPV的E6蛋白可通過作用于P53改變細胞生長,高危型HPV的E6蛋白與P53結合導致P53失活,并促進其在細胞內的降解,P53的降解失活阻礙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由此導致遺傳性狀改變的積累,進而產生惡變的基因型。E7蛋白則含有與PRB的結合部位,PRB是抑癌基因,E7與RB親和力高,高危型HPV的E7蛋白與PRB結合后導致PRB蛋白功能失活降解,改變細胞生長周期的調控機制,使細胞永生化和對惡性變的防疫進一步受到影響,最終導致癌變。
5、HPV感染的防治
HPV感染的防治,尚無治療方法,可針對上述高危因素進行預防,對本地區有高危型HPV感染人群應定期隨訪,及早預防是有必要的,對有高危型HPV陽性且細胞學陰性,30歲以上女性,適宜1年間隔的反復篩查,對于30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高危型HPV篩查不太需要,因為較年輕的女性會擁有多次重復周期的HPV感染,這類感染往往僅與微小的細胞學變化有關,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往往會自我清除病毒感染并恢復細胞學變化至正常,檢測一過性感染的HPV沒有意義,會給女性帶來不必要的焦慮;30歲以上女性,HPV16,18,33,31型感染,即使細胞學檢查未見上皮內病變和惡性細胞,仍建議陰道鏡檢查。
南京優嘉病毒疣醫學研究所(www.sitodruk92.net)提醒:網站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臨床診療依據!